晚上摸着音乐,胡侃每天都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自从我在文章中附上了我的联系方式后,我隔三差五就会收到读者的好友申请。我写的文章大多是国内二游和居家的亚文化,但加我的读者往往不是相关圈子的受众。他们来加我询问文章中的一些行业术语或者一些亚文化逻辑的解释。
正常情况下,为了照顾更广泛的受众,我已经直接在文章中做了类似的解释,但总是有遗漏。因此,每次与读者交流时,我总有一种“经验值Up & quot写下一篇稿子时要多加注意。
当然,我不是唯一一个做这项工作的人。我更多的是在学习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一位读者的反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很多触及音乐的文章显然是在做面向家庭的内容,但他们愿意说一种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愿意与普通人交流和交谈。"
"例如,不是直接写‘吃谷’,而是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来写,比如‘买邻’。再比如,不是说‘作者太不安了,这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味’,而是说‘作者的精神状态显然不正常’,或者至少说作者太‘精神失常’了,并打上了引号。"
常见的社会分析文章“我试图理解,但我真的没有理解”
这其实和我之前的写作经验有些相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介绍一些相对较小的东西。俚语”类型的写作将更符合相关事物的“口味”如果你想介绍这些俚语词汇,你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添加引号来解释它们,但如果你想给任何术语添加引号,这似乎有点不人道。
这种“不义”在一些有相关爱好的读者眼中,可能会有一种高度推敲的感觉。我会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减少这种感觉,但无论我在写作时多么小心翼翼,只要我谈到少数民族的事情或文化,就难免会有推敲。当然,最“方便”的方式是不做这个话题,用一位读者的话说,这叫做“写这个没人受益,何必呢”。有时稿件发表后,受访者会找到我说:“你不能理解我们吗?为什么文章感觉怪怪的?"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少数民族文化这个话题,想了又想。也许我只是在最后放弃了,但并不是我写不出来。当我面对受访者时,我感到莫名的内疚。
另一方面,《在引号里》这件事对我也有一些教育意义,比如在写作上的自律。如果不加引号,无论读者能否理解,它都很可能成为“自我满足的写作”。我擅长写作,但文章的可读性会变得很差。
这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如果我想深入讨论某个领域的话题,我将不可避免地与许多人交流,这些人会提到很多专有名词,这显然对不了解该领域的读者不友好。当然,我可以逐一解释这些术语,但这样一来,文章将变得冗长且可读性较差,这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我曾尝试将一篇文章分成两部分发布,但效果似乎与直接发送整篇文章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内容会被打断并引起读者的一些误解。一位读者当时回应道:“你还不如一次发完。在讨论这种深度时,不关注这一领域的读者甚至可能不会点进去。"
但我也认为,即使是关注这一领域的读者,在看到超过1万字的文章时,也难免会有负罪感。首先,他们会慢慢读,然后很快翻到最后。即使当我修改一篇文章时,我也经常更改最后一篇文章而忘记第一篇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将文章进行划分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重写地狱
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真的是一件很纠结、痛苦和困惑的事情,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然而,在收到一些读者的热情反馈后,这些负面情绪往往会消失,并转化为充分的成就感——因此,我研究同类型主题的动机又多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