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摸着音乐,胡侃每天都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最近,“圈内人”四个字经常出现在我的社交朋友圈里。从字面上看,游戏行业的人是指在游戏行业工作的人,从游戏公司的投资人、老板和项目负责人到基层执行策划、独立游戏开发人员,甚至是来工作区送哈密瓜的管理员。
然而,在最近尤尔社会舆论变化的影响下,这个词似乎逐渐变了味。例如,如果游戏公司呈现的内容让玩家不满而没有及时调整,舆论就会在社区中发酵。由于缺乏渠道,玩家不得不主动寻找信息。这时,他们身边认识的人或经常出没的社区“内部人士”,就成了中间渠道。
但是,由于行业内外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等的,玩家和“圈内人”之间的沟通会存在一些错误,或者他们不在同一频道上。
我最近也有类似的感受。在这段时间里,我与玩家和从业者打过很多交道。玩家总是问我两种问题,而这两种问题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看法。
一类是“你知道XX公司的内幕吗”。这种问题很简单,大多数情况下,从业者只能回答“不知道”。因为许多制造商都有保密协议,该协议限制了员工和其他从业人员谈论的内容,如果他们违反了协议,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些协议意义重大,对普通“农民工”的震慑作用依然很大。
不过,站在玩家的立场来看,所谓的内部人士也只是提供“内部消息”的时间有价值,说白了,那就是“大叔党”。真正能接触到关键信息的从业者不必冒着违反保密协议的风险向玩家泄露内部信息。因此,许多“圈内人”会尽量避免与球员直接接触。
泄露机密的代价
在这个层面上,从业者也会与玩家交流一些行业内部的公开消息,那就是“常识”。例如购买量、宣传成本或与社区舆论的关系。玩家理解和消化这些信息的过程,也是对厂商祛魅的过程——厂商并不是那么无所不能,还是带着一些神圣的“行业光环”;玩家没有必要将自己的情绪过多地投射到厂商身上,也不需要将自己的身份与游戏和厂商捆绑得太紧密。
玩家喜欢问的另一类问题是“你对XXX事件有什么看法”。对此,“圈内人”小朋友的回答往往不能让玩家满意。
我的一个朋友,一个从业者,把这种问题总结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玩家会在一个宏观概念下预设一个难以判断真假的立场,然后向实践者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种问题无法回答。由于很难判断立场是否正确,因此答案可能会陷入某种谬误。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如果基于模糊前提的观点被广泛传播(暂且不论是否断章取义),对游戏和厂商的伤害是相当大的。因此,从业者往往更加谨慎,尽量不让自己陷入其中。
第二种是玩家向一些业内人士“跨学科”询问这个问题——游戏行业内部的分工也相当细致,某一工种的从业者不一定知道另一工种的细节。
例如“一款游戏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回到最初的版本”对于负责数据评估的从业者来说,他们会仔细分析影响因素,结合以前的成就,当前市场可能面临哪些挑战,竞品游戏的表现等。,然后给出结论。不过,这些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对的——不同游戏的体量差距会非常大,在没有内部数据的情况下,从业者给出的估算值也会有相当大的偏差。对于玩家来说,这些答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只是参考价值。
如果玩家问我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不知道”,或者用开玩笑或夸张的方式说:“3个月后回归本!如果你3个月没回这本书,我来补!"
对于一些大规模的产品,外人几乎很难估计结果的接近值。
同理,如果你想了解文案的问题,你需要找到策划文案的从业者;如果你想知道实现某个功能的难度,你需要问懂技术的从业者。而且他们可能不太了解其他人的工作。如果问题反过来,他们的回答将更像是“个人意见”,而不是“专业意见”。
而当这些从业者的个人观点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时,一些玩家可能会感到失望:“你不是圈内人吗?"
在当前的舆论演变中,越多的业内人士主动联系玩家,类似的情况就会越多。玩家群体的反馈无非两种结果——要么对所谓的“圈内人”和厂商越来越不信任;或者陷入一些奇怪的回音廊:许多无法得到官方身份背书且难以证明其真实性的消息都曾出自“内部人士”之手,在玩家社区中反复传播。
当身份在回音廊失去作用时,“局内人”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乐趣。甚至,我经常看到从业者在聊天时互相开玩笑,说对方是“内部人士”。
对方往往会回复:“你是知情人,你全家都是知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