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摸着音乐,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在本周二(6月18日)任天堂的见面会上有很多游戏吸引了我。比如《塞尔达传说:智慧再现》《超级马里奥党:空事前》,让人忍不住吐槽一句“你是怎么来的”密特朗Prime 4。我觉得可能会针对下一代Switch推出一些游戏,结果近期就可以玩了。这种感觉挺好的。
当然,这种场合也少不了“冷饭& quot儿童的身影,如《勇者斗恶龙3HD-2D重制版》或《逆检1 & amp;2御剑收藏。我也欢迎这种游戏。虽然不是每一款游戏都会买回来再玩,但我一直觉得有些好的东西——尤其是游戏性和故事——不应该被时代和平台所限制,值得一次又一次的制作,给玩家一代又一代的体验。
人人角
"反向裁判"前几代,《反向检查》在我看来,系列,还有前几天再版的鬼把戏,都是这样的作品。他们的故事很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游戏玩法很有趣。即使他们在很久以前就过了关,我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见到他们时那种惊喜和惊喜的感觉。
但是,有时候不好的其实就是这种“惊喜和意外”,尤其是这种注重剧情,注重解谜、推理、选择的游戏。它们的流程往往不会太短,中间环环相扣。一旦沉浸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故事走到底。就算不可能一口气通关,至少也得打到更大的节点或者一章的结尾。
在我的想象中,因为是复刻版,所以我的游玩体验应该是非常流畅的。就算我不能一气呵成,也不应该遇到太多阻碍。毕竟我玩过所有的游戏,还记得很多剧情的关键转折和核心技术,甚至一个证人被戳后的夸张表现。再打不是小案子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不止一次被小细节卡住,要么忘记了一个关键道具的用法(很明显,我在搜索过程中不是很小心),要么选择了错误的选项,甚至慌乱地出示了我的律师徽章...好在这类游戏的容错性挺大的,不是“选错就死”。不然作为一个老玩家,三步选错档,五步读档,太丢人了。
即使出示律师徽章,也要学会虚张声势。
这种情况其实对我的游戏体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什么都不记得,100% 空白棋状态下玩一个游戏,我会获得很大的新鲜感(如果我没玩过鬼把戏,那就太好了);如果我记住了全部或大部分通关要素,我会从流畅的操作中获得快乐。偏偏我是属于“我记得,但不完全记得”的,如果两边都不靠谱,只能忍不住去查攻略的时候把自己吐槽出来:不然就全忘了。
同样的道理,当我和其他朋友讨论一些游戏的剧情和玩法时,我常常会忘记——比如魔兽世界的哪个版本开辟了哪些职业和功能,我总是有很好的论据,但很难说得准。每当我生动地描述和公会成员打架时的一个场景时,我的朋友想了想说:“是真的,但不是在这个版本里发生的……”后来我养成了经常查资料的习惯,尤其是写稿子的时候。当然,这个习惯帮助我避免了许多错误,但它仍然是“记不住”的副产品。
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我能深刻记住的大部分细节都是那些有趣的、有冲击力的、足以让我印象深刻的,能根据它们串起整个游戏的记忆,而其他的就没那么“有趣",即使是比较实用的、对通关有帮助的,我也不一定能记住。就像学数学一样。我可能对一个数学家的生平故事感兴趣,然后我知道一些故事,但是我不一定能理解这个人提出的公式...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一款游戏最让人难忘的恐怕不是(至少不是完全)通关策略,而是有趣、有冲击力、感人的部分,这也是创作者一直在努力塑造的。
有些事情,更多的人记住了,就会变成笑话。
买了《逆转裁判123:成步堂文选》和《鬼把戏》的重制版,打不通。不出意外,“反转检验1 &;我还是会买《御剑极品合集》,但是还是过不了关。但是,我觉得,如果一款游戏曾经给我带来过惊喜和体验,我不妨现在就以一种更随意的态度去玩——如果我记不住了呢?反复读文件怎么办?如果是大事,查查攻略,挽回面子什么的,谁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