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游戏张云帆:大力出奇迹,不是叫你All in(摘自2023年10月播客)

daixiaodai 游戏资讯 6

5月31日,字节跳动游戏业务的内部官员宣布了新的业务负责人张云帆。

从公开信息来看,此人是一个连续的互联网创业者。曾任完美世界游戏业务总裁、纵横文学CEO。早期还参与了多玩、YY、网易部落的创建过程。但从2016年开始,他已经很少在游戏行业露面,进入半退休状态。

现在作为字节游戏业务第一,他的思维和做事逻辑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字节游戏的后续发展。

葡萄先生为了更好的了解他,找了一个去年10月13日的播客(当然当时和字节无关),在知行酒馆做客,和主持人白宇对话。(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至播客)

虽然这个播客是围绕《芒格之道》这本书展开的,但主题并没有聚焦在游戏这个垂直领域,内容也可能让人觉得更像鸡汤。然而,在对话中,张云帆透露了他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三观,从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与商业的联系。

比如在谈到能力圈的话题时,他提到投资不能投在能力圈之外。不了解一个领域、一个公司,就盲目投资,注定失败;

而你在探索能力圈的时候,要做有成本的试错,比如先投入少量资金,然后逐步加价,把成本当成学费,而不是赌上自己的家庭。他还认为,张一鸣努力创造奇迹,并不是真的在所有的资源中All in all,而是一种全力以赴的心态;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张云帆认为与YY和完美世界游戏相比,纵横文学的工作最有意义,因为平台确实能帮助小说家挣钱,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同时他也表示,现阶段金钱对自己的激励作用不大,没有所谓的世俗物欲,只是喜欢做“心灵体操”,在脑海中模拟1000多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享受与他人“对答”的乐趣。

综合来看,张云帆回归接手字节游戏业务,或许一方面是因为这属于他自己的能力圈,同时字节的平台属性和UGC对游戏业务方向的重视也更符合他的个人野心。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说明他更早对字节游戏业务有了更多的想法。

当然,这段播客只是反映了张云帆当时的想法,并不能确定他现在的状态。以下为整理后的播客内容(为照顾阅读体验进行了删除和调整):

谈知行合一:如何内化真理,发展能力圈

问:你如何理解芒格的方式?

张云帆:对我来说,人生的终极哲学走到了尽头,这就是芒格的知行合一。它的一个优点就是自洽,可以给你带来快乐,帮助你把事情做好。

芒格有足够的钱对一个公司进行两倍或者百倍的投资,但他从来不这样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是什么。芒格一生中最喜欢说不。他擅长研究一个公司失败的原因。他会用几十种模型和方法论反复研究公司,最后认定没有问题才会投。

但是如果你想的是一件事,做的是另一件事,你想的不清楚,做的很模糊,你的认识和实践很混乱,那么你就会犯错误。比如有人告诉你一个道理。你听了之后没有认真思考和去做,最后失败了。不能怪别人指点迷津。

问:这些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但是他们却无法执行。

张云帆:大多数人的心态是“得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他们买了一架钢琴,最满意了,就不会再弹了,于是钢琴就成了一件占空间的垃圾。同样的,很多人听到一个道理后会开悟,但后来就不会去想了。如果有,买一本名言警句集,得到五万条真理有什么用?

首先,你还是要把这些道理内化,变成自己的版本。比如芒格会讲降低期望值,我内化之后就是“忍别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忍。”

另外,降低预期其实有点抽象,我会总结一个公式来应用。能力和欲望都是可以量化的。经济学家很清楚,金钱可以衡量一切,幸福也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数。当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欲望的时候,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控制欲望。

问:但是很多人会努力提升自己,因为欲望大于能力。

张云帆:大多数人都是“我要提升自己”,但如果我只是想什么都不做,有一个很大的愿望,那肯定会痛苦一辈子。

我有一个朋友是推销员。他毕业后得到了几份offer,选择了薪水最高的那份,没问题。但工作几年后,他积累了业务能力,成为骨干,被挖走了。他一直选择最高的工资,而不是按照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挑选合适的。

最近10年,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更注重定量投放,但他不会。他还是只通过传统的喝酒吃饭来谈单子。你说公司缺这样的人,但是他得不到最好的待遇,而且年龄越大身体越差。

问:那你会怎么建议他?

张云帆:我会要求他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而不仅仅是在其中寻找突破。他的问题,本质上是只在能力圈里寻求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思维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不改变自己,最大值就是极端。只有改变,变得优秀,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问: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芒格教大家坚持能力圈,但大家肯定都想探索能力圈之外的东西。怎么平衡?

张云帆:这是事实。只听一半。当你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时,你是在赌运气,但如果你明白了事情,不就是在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吗?

本来芒格不投苹果,他们也不投高科技,因为看不懂。后来,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做苹果的研究报告,并与乔布斯和库克保持联系。观察了20多年,苹果在他们的能力圈里。

问:而且就算赌输了,问题也不大?只要学会了,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张云帆:没关系。这叫有成本的试错。扩大能力圈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得试试。不摔倒就永远学不会滑雪。一上来就可以用公司2%或者3%的钱去尝试。你吸取了教训之后,可以逐步加价,但不要把利润都拿走,去全押。你应该把这个当成学费,而不是赌钱。

问:所以芒格会更多地研究失败,因为很多人会把成功归因于错误。比如大家会说,做企业,要下大力气创造奇迹,就是要All in。

张云帆:你只听了一半。张一鸣打算努力创造奇迹,但他从未全身心投入。张一鸣在Tik Tok投了很多钱,但他们没有把今日头条的钱都投给Tik Tok,而是还投资了教育,买了pico,买了一家游戏公司。人有六个事业部。雷军造车的时候也说All in,但是你看看财报,他们造车花了多少钱?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是真正全力以赴的。

所以要翻译一下,All in是一种心态,更多的意思是大家要在新的增长点上全力以赴,不要鸡毛蒜皮,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牌桌上。

谈自洽:无物欲,喜欢探究底层逻辑。

问:你刚才提到,自洽可以带来快乐。

张云帆:是的,我的知识和行为与雷军不同,但我们都玩得很开心。雷军的志向是勤工俭学报国,所以他喜欢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我可能喜欢多玩一点,这没问题,因为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开心。

而且,我不认为人生选择有什么错,也不认为所谓的“钱”或者成功需要优越感。找到自己的路很重要。例如,有一位名叫李洪海的纪录片制作人。他是第一个从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登顶的中国制片人。他不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不在乎能给他带来多少经济价值。他想要的是记录这个时代,这会让他很开心。

问:但是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外界的具体建议,很难照办。

张云帆:选择好的并跟随它。从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改变它——你有没有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弄清楚它到底是不是你需要的。

比如一个朋友买了一架私人飞机,装修的很豪华,想去哪就去哪。很棒,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这架飞机,加上每年的维护费用,可能要一亿多美元,对我来说还是有点贵。我不是马斯克,飞机对我来说实际意义不大。

当我把飞机从清单上抹去的时候,剩下的东西都很便宜,比如船,房车,都是我力所能及的。我还是很开心。即使有一天,我真的需要一架飞机,我可以向我的朋友借。有一个解决办法。

所以,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你是否真的需要它。当然还有一种叫做:我知道我不需要,但是我需要别人看到我有,或者别人有,我想拥有。

这个需求挺奇怪的。再比如,我没有贬低买车的人的意思,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买豪车的时候会拼出一些复杂的颜色,然后问我为什么总是选择白色。我说我坐在车里,看不清外面是什么颜色。白色有什么用?在夜间发生的追尾事故中,白色轿车因为比较亮,被撞的事故率最低。

换句话说,我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

问:所以这就是你没有内耗的原因?

张云帆: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内耗。只要人家一直在做事情,我现在就在和你沟通和采访,至少我没有马上获得什么商业价值,但是沟通很有意思,我在做事。一旦别人什么都不做,说明你的身心已经停止了。那不是很无聊吗?

问:几年前,你选择了类似半退休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了别人在做事。你不想回来吗?

张云帆:我很高兴我考虑过这些事情。我为什么要做呢?

我多次听到他谈论一件事。我觉得如果我做了,后来问他怎么做的,和我想的是否一致,那就好了。就像做一道题,和别人的答案相视一笑,一样开心。

另外,能激励你的不就是钱吗?但是第一,钱是有边际效应的,钱多了也没用。二是有时候空拥挤。人只能活一次。有些人选择今天赚钱,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份事业,是实现财务自由的一种方式。但对我来说,我不再需要这些钱了。我为什么不去航海玩呢?

问:你有没有过物欲横流的时候?比如你有钱,你就想拥有一切。

张云帆:没有。

问:不是一会儿?

张云帆:没有。我很久以前就被雷军洗脑了。他告诉我一个十二分之一规则,就是永远不要买超过你资产价值1/12左右的东西。对我来说,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买过超过我财富1/10的东西。

同时我也觉得炫耀自己的思维很奇怪。我的逻辑是,我只交比我优秀的朋友,我要向他们学习。如果我跟这些朋友炫耀,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在讲笑话,在抖包袱。如果遇到比我弱的人,我会考虑他是否需要我的帮助,我可以做他的回应者。

当然,人的快乐有一部分来源于被认可,但你炫富真的会被认可吗?我觉得人性没那么美好。

问:人们不会因为你真的开豪车就真的认同你。货币心理学里有个例子。路人看到豪车,只想着要是我该多好,根本不在乎里面是谁。

张云帆:很多时候,人们都生活在幻觉中。真正有钱的人不会这么想。第一天他可能还有炫耀的冲动,但如果10年后他还在炫富,那就太傻了。

当然,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被人羡慕被人讨厌是很幸福的,就是那种你讨厌我却不能让我幸福的幸福。我只能说我真的不懂。

问:快乐有很多来源。

张云帆:从生理上来说,幸福并不复杂。

比如看到美好的东西会产生多巴胺,但是它的幸福感比较低,很快就会达到阈值;其次是内啡肽,你做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或者习题,都会产生内啡肽;然后就是肾上腺激素。比如极限运动用行为欺骗身体分泌肾上腺激素,作用时间短但强烈;最后,亲密关系和拥抱可以使人产生血清素,这也是抑郁症的治疗趋势。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平躺,麻醉自己,类似于镇静剂。如果你去掉消极的东西,它会看起来很积极。

当你明白了事情的底层逻辑,就很容易明白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比如,我让女儿打扫房间。她为这个过程付出了代价。任何稍有难度的事情,完成后都会分泌内啡肽,这是她的第一快乐。然后,我会用言语赞美她,给她一个拥抱。她有血清素。最后我会奖励她吃巧克力,巧克力可以穿越血脑屏障,给人能量。

所以,本质上,我让女儿工作了,但她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只要明白原理,就能把事情做好。

问:凡事都要搞清楚原理吗?哪怕只是为了让你女儿收拾,其实这些事情你脑子里都闪过了。你这样不累吗?

张云帆:不,这很有趣。这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心灵体操。刚才举的例子是在脑海中模拟一个完整的奖励周期,这个逻辑在公司也可以用。

问:你之前说过,你脑海中模拟过的公司可能有1000多家。

张云帆:是的。我会思考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如果是我该怎么办。还不如我,我觉得他们的管理不够明智;正如我所想,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比我强,你应该去了解他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这很有意思。

你看印度的一个和尚,别人看他长时间打坐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其实他的脑电波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比很多人做极限运动,在市场上敲钟时的电波都要高。我从来没有信仰过宗教,但是我观察到的是很多大师都可以通过大智慧获得快乐和幸福。

问:但是很多人可能跟你一样不了解各个领域的东西。比如一个博士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但他不会明白投资的逻辑。

张云帆:我也不想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离专家还差得远。比如,我造不出原子弹,但我能理解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原理;我不会烧陶瓷,但我知道它会在什么温度下燃烧。

问:你的知识和探索会止于哪一层?

张云帆:对我来说,这个世界的知识不是无限的,它是一个有限的拼图。我拼哪个楼层,只取决于我刚拼的是哪个棋子。

我也不会焦虑,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拼图,但我大概知道这个拼图有多大。当我得到一个拼图时,我知道在哪里按它,以及如何将它与其他拼图连接起来。而有些人可能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谜题。他只做自己领域的拼图,当他成为超级专家后,他就不再去国外探索了。

谈成功:对知识诚实,做好时间管理。

问:你刚才提到雷军的志向是实业报国。你只是想让身边的人开心。你是如何连续成功的?

张云帆:成功分为不同的大小。我做YY和完美世界游戏,但我在一个小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最多我提供一个工具或者内容给人消费。不玩我的游戏也能玩王者荣耀。

在我做过的事情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大概是纵横文学,它至少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前他们只能写小说,发在BBS上,但是在纵横文学里,他们真的赚到了钱,成为了专职作家,他们的人生和命运都改变了。

和雷先生相比,小米改变了整个中国山寨的生态,改变了中国几千万人的科技生活方式。我很佩服,但是我自己做不到,也不想做。反正我们还是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在自己的世界观里仁者见仁,不强求。

问:问题是,很多人可能没有这么宏大的抱负。他们不想非富即贵,只想安心,让身边的人开心。为什么只有你,张云帆,能有所成就?

张云帆:首先,我必须满足时代的红利。如果我重生到这一刻,我可能做不到。因为改革开放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增长,有一个庞大的体系来释放红利。所以重生真的是个好主意,不然你可能一辈子都抓不到机会。

第二个就是我刚才说的。有没有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你有没有努力把你读过的东西内在化?能不能不要摇摆,不要折腾?

第三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勤奋。雷军的成功是什么?他早上七点多起床,工作到晚上四五点,三十年不睡觉。

问:这样有才华有活力吗?

张云帆:这和锻炼有关,也有一套科学原理。了解了之后,你的日常操作就会好很多。比如人进入深度睡眠后,恢复很快,一天只要两个小时就能精力充沛。

而且,对于很多老板来说,时间的粒度会切得很细。雷军很少有两个小时的采访,一般是半个小时或者15分钟,效率很高。退休前,我也会有一个颗粒闹钟,一天分几十块。

那么,大部分普通人都这样管理过自己吗?比如你每天看书两次,每次15分钟,然后每天运动半小时。很难吗?不难,就是做不到。如果我不运动,不想学习和工作,然后说我没有成功,我真的没有办法。

问:别骂了,别骂了。

张云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时间管理是获得长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

因为看多了,普通人对时间管理完全没有概念,大部分人来了都很舒服。比如很少有人会去管理自己的阅读时间,但我会同时买一本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保证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坚持阅读。

问:你说你从7岁开始就每天读一本书。你还在坚持这个习惯吗?

张云帆:当一件事成为习惯,你就会忘记它,你不会去想你一天读了一本书还是两本书,就像你不会去想你一天吃了三顿饭没有。读书对我来说就是吃饭刷牙。

问:运动也是?

张云帆:你仍然需要强迫自己锻炼,因为人们很懒,需要强迫的力量。我会建立一个机制,找比我更喜欢运动的人PK,比如我爸爸。您可以对所有项目执行此操作。

问: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也很有上进心,规定自己一年要读多少本书,并且坚持下来了,但改变似乎微乎其微。

张云帆:再问一次,你把这些知识内化到你的方法论中了吗?如果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讲一个关于几千本书的虚假的故事,量变不一定会导致质变。

芒格和巴菲特可能真正内化的原因有几十个。他们不是告诉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希望你对知识诚实。但如果你对知识不诚实,就会有后果。

问:如何理解对知识诚实?

张云帆:我去上海之前,一个朋友请我去他在青浦的公司吃饭,但是我不知道青浦具体在哪里,所以我觉得青浦和杨浦差不多,公司离家应该不是特别远,所以我觉得只要20多分钟就到了。但结果他的公司在上海和苏州交界处,昆山附近。以前坐两个小时的车,最后让我很累。

这是对知识的不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很多时候还是应该查资料,实事求是,而不是拍脑袋。同样,在我们今天的谈话中,诚实贯穿始终。我们要坦诚自己的欲望,不能做太长的梦。实话实说,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

所以芒格的办法是,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内化,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其次要对它坦诚,不要说一套,做一套,最后是时间管理。只要你坚持这样做,三五年后你会有相当不错的改变。

标签: 从来 到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