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马戏团 | 文
最近,索尼发行的多人合作射击游戏《星鸣特攻(Concord)》开了 beta 测试,结果参与人数让人震惊,在游戏测试的周末,Steam 上的玩家人数峰值居然只有 2388 人。
更悲惨的是,这趋势是稳定下降的,到最后一天,Steam 玩家数基本只剩下 500 左右了。
如果你不知道《Concord》是什么游戏,那看到它的英雄截图,可能会有印象。因为这游戏最近正因为角色设计过于政治正确,被不断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上面四个应该是争议最大的
游戏预告在油管上的赞踩数
实际上,游戏大体上走的是 70 年代 80 年代复古科幻的路线,有点激光枪哥特科幻那种调调,所以类似《银河护卫队》展示的风格。可它又去掉了那个年代这类科幻常有的性张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目了然的 " 现代感 "。
从前激光枪哥特是这样的
有人吐槽说,《Concord》看着像是那种好莱坞电影里,配角在背景中玩的假游戏,人物像是某个高中美术课上的作业,或是吸尘器。
更莫名其妙的是,每个角色的名字旁,还标注了他们的性别。很自然,除了男女外,当然还有未决定和 them(用在个体上)这种潮流之选。
我不知道这在一个射击 PvP 中,对改善玩家的游戏体验有什么意义,XQC 显然也不知道,所以看着他在读英雄名字时,总把后面的性别也跟着读出来,着实有点让我绷不住。
于是,你每次看到媒体提到这游戏,基本就是它又引发了什么争议。其实里面角色并非全都没有设计感,或全都不堪入目,但就是看着很政治正确。这种审美倾向,撞上如今严重反噬的反政治正确浪潮,自然让《Concord》成了个牺牲品。
宣传片制作精良,左边这简直是勇度
有玩家嘲讽说,这可能是第一个完全不会触发 rule 34 的 AAA 多人游戏。
rule 34:一个网络用词,大致指只要一个东西存在,那在某个角落就必定有它的 R18 二创。
在游戏性上,《Concord》有点像是《守望先锋》和《无畏契约》的融合,更偏向前者一点,是个 5v5 的射击游戏,角色都有特殊能力,有很重的 MOBA 元素。
这套东西放在当下确实有市场,但那市场是一片已经有点变味的红海,竞争热度都要把环境变成高压锅了。在这个前提下,《Concord》最大的特色,却是它完全没有激起正面舆论反应的角色,实在是悲催。
另外,听起来很荒唐,但《Concord》的正式售价高达 40 美金,国区售价 276 元,这让它在如今大量类似风格的 PvP 游戏中,显得更没竞争力了。不论是《APEX》《OW2》《无畏契约》,还是网易未来的《漫威争锋》,都是打着 " 免费 " 旗号的。
虽然《Concord》的开发商 Firewalk Studios 承诺游戏不会有付费通行证,也会在未来免费更新,但这肯定不会让玩家对这售价的印象好一点。
更糟的是(没错,还没结束),《Concord》的试玩游戏口碑也很不好,许多参加的游戏主播都给出了负面评价,包括对游戏节奏,以及英雄平衡性的批评。
而且游戏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设定,比如在一局游戏里,假如有人退出,是不会有新玩家补位的。想必玩过多人对抗性游戏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多严重的设计失误。
不过因为 Steam 上的玩家太少,导致一局游戏至少要等上 3、4 分钟才能开始,甚至有主播,在等了 10 分钟后被取消了等待。可能就算这游戏开着动态补位,人也补不进来。
可是要注意,游戏是在 PS5 和 PC 上共同测试的,所以我们不知道主机上的玩家数有多少,根据一些玩家反馈,主机上的赛前等待时间要更少。但在 PlayStation 的 6300 多个评价里,《Concord》只拿到了 2.6/5 的评价,那看来主机玩家也不是太买账。
于是,人们说,《Concord》有可能成为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败。
这也已经不是《Concord》第一次测试了,在上次封闭测试中,它的 Steam 玩家数峰值只有 1000 多人;最重要的是,两次测试都是免费的,它们本该吸引更多玩家才对。
如果你对这个数值有多悲惨,没有概念,那我们可以列举一下其他游戏当初 beta 测试时的成绩。
2016 年,《守望先锋》的测试持续了 4 天左右,包含一个周末。参与测试的玩家数达到了 970 万人,而且他们的总游戏时长为 8100 万小时,也就是一人平均玩了 8 小时左右。
要注意,以上的 OW 数据,是玩家总人数,而不是 PC 端的玩家峰值数,是不可能和《Concord》直接对比的。但不论怎么看,这两个数据的差距都有点太离谱了,已经有了我打宿傩的效果。
况且,OW 不是试玩成绩最好的。我在这里搬一个 statista.com 统计的,从 2014 年到 2017 年,各大网络游戏的测试参与人数,你会发现最多的是《战地 1》的 1300 万。
单位是百万人
当然,这些数据都不能做严格的对比,因为变量太多,但还是那句话,不论怎么比,《Concord》都是一场灾难。
那《Concord》又有多少成本呢?索尼没有公布,但根据外媒分析,这个数字应该在 5000 万美金到 1.5 亿美金之间。
该项目的规模头衔一直是 "AAA",上为 The Verge 的报导
国内有传言说,根据失眠组去年受到的黑客袭击泄露资料,《Concord》的成本为 13 亿美金,但这个数字可信度存疑,我也没有找到这消息的源头。当时的泄露确实有很多游戏的成本数据,比如《漫威蜘蛛侠 2》的总成本为 3.15 亿美金,《最后生还者 2》的制作成本则为 2.2 亿美金,但我没看到《Concord》。
但从《Concord》的宣传片来看,就能看出游戏的投入不低。而且开发它的 Firewalk Studios,在被索尼收购的时候,已经有大概 150 名员工,以及一个 1500 平方英尺的办公地点了,而且别忘了这公司在华盛顿州的贝尔维尤市——这不可能便宜。
《Variety》23 年 4 月的报导
《Concord》是 Firewalk Studios 的第一款游戏,这工作室是动视和 Bungie 的几个元老组建的,他们主要参与了《命运》的开发,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索尼当初愿意大幅投资这个完全没有作品的工作室了。
只不过现在看来,这笔钱怕不是要换来一个惊天笑柄。现在《Concord》定于 2024 年 8 月 23 日发售,如果不推迟的话,那么留给《Concord》的时间,已经和足球比赛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一样多了。
顺带一提,OW 2 的新英雄,破天荒出了个好身材的萌妹子,有可能暴雪之前对 OW 2 项目组大刀裁员 + 砍掉所有奖金 + 改变激励策略,让奖金与游戏收益直接挂钩,还是有用的。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