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生活Sims化

daixiaodai 游戏资讯 5

晚上摸着音乐,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玩了《模拟人生4》之后,总会有一些想象。比如,当你特别困却坚持写作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需求栏”正在由黄色变成红色;当你想把椅子移回原来的位置时,在你做“撤”键之前想象一下;在厨房忙了2个小时,留下一片狼藉后,我发现我只做了“质量:差”的食物...这种情况,我一般称之为“人生模拟人”。

这种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不仅限于《模拟人生&quot》你玩多了也会有类似的想象。比如看到座机电话考虑存个文件的时候,看到相机想一拍就炸的时候,好不容易在几条路周边找到一家餐厅的时候,想掏出地图在上面标个点的时候,等等。每次有这种念头闪过,我都会在心里窃笑。

我会做这道题,把石头抬起两格,坐在上面。

即使是不太沉迷游戏的人,如果短时间内玩一个高强度的游戏,也会有这种感觉。大四的时候在外地实习,和学校朋友的交流大部分是在彩蛋党里进行的。对于不爱打游戏的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对我的迁就了。一个月来,我们每天晚上都玩一两个小时。有一天,一个朋友送来一个消防栓,标题是“这一定是藏着人(蛋)”我们忍不住笑了,然后就开始讨论,发现别人偶尔也会有类似的想法——走在路上看到更大的坑会让我们错过“跳”想想“当你拿更大的东西的时候,抬起来”。后来我们忙到取消了每天晚上固定的游戏时间,这种感觉也渐渐消失了。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到曾经广为流传的森赵雄教授。游戏大脑&quot理论上,他认为长时间玩游戏的人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更接近老年痴呆症患者,并一度将电子游戏视为洪水猛兽。

虽然当时森赵雄的理论受到质疑,后来他也承认自己有一些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是从亲身经历来看,这个游戏确实改变了我对事物的看法。

世界可能就是这样。

这个概念的变化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些视角,一些直觉,一些灵光一现,一些在大部分现实生活中毫无意义,但在游戏《隐藏支线》中可能会被触发。比如去云南旅游,在路边发现一些堆积的石塔,露出一种应该是“考察”或“挖掘”的石塔我忍不住在众目睽睽之下蹲在地上,仔细观察,试图读懂(后来才知道是一些游客堆的,模仿祈福的摩尼堆)。虽然什么都没发生,但我的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可以和它们和谐相处,偶尔付诸实践。

后来在藏区,我看到了更多的玛尼堆,虽然看起来需要考证,因为大部分是用来祈福的,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最好不要推倒,也不要随意移动。

在豆瓣《模拟人生&quot》的群里,也有玩家分享过类似的想法:“以前突然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就怪自己太不现实。但现在我能理解自己了。就像模拟人生里的反派一样,突然有莫名其妙的想法(奇思妙想)是很正常的。如果不想关注,就不要管了(点击关闭)。"

不仅仅是游戏,很多东西都会影响人。我接触过为AI做数据标签的员工。有些人因为在地图上被框定和上色太久,所以出门看东西会忍不住在脑海里给东西贴标签。有的人长时间点击鼠标,用笔在本子上写字,然后下意识地把笔尖当成了右键。类似的反应还有很多。我想说,人不能不去想,就安心接受吧。严重到影响一生,再去看医生也不迟。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小说,内容是这样的:女主角的哥哥有一天突然跳楼,等她赶到的时候,他哥哥已经躺在血泊中,临死前还在喃喃自语“航班没有光盘”。为了调查哥哥死亡的真相,女主角开始玩他生前沉迷的游戏,和很多人打交道。最后,她发现她死去的哥哥意识到了“在游戏中通过病毒。复活&quot。

女主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聪明,坚韧,很会捏脸(小说里,她在游戏里给自己捏了一张很漂亮的脸),很时尚,贴近生活。那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电脑,也知道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我还是被女主角的经历迷住了——并不是说我和哥哥之间有什么问题...

长大后的一天,我边工作边溜出公司去买咖啡。当我经过一堵矮墙时,我有一瞬间下定了决心。按Alt是爬墙的捷径吗“然后我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发现和女主角相比,现在的我可能更像那个痴迷飞CD的弟弟。不知不觉中,游戏和我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平行世界

标签: 不住 原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